主題:立陶宛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立陶宛

Flag of Lithuania
Flag of Lithuania
Coat of Arms of Lithuania
Coat of Arms of Lithuania
Location on the EU map

立陶宛共和國立陶宛語Lietuvos Respublika, 英語:Lithuania),通稱立陶宛Lietuva; [ˈlʲɛtʲʊvaː]),位於歐洲東北部,是北歐波羅的海三國之一,首都與最大城市為維爾紐斯,另外還有考那斯克萊佩達等城市。立陶宛全國人口約280萬,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北接拉脫維亞、東南接白俄羅斯、南接波蘭、西南接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西濱波羅的海

波羅的海東南岸自古為許多支波羅的人部落居住地,1230年代明道加斯漸吞併其他公爵、王公的領土,統一了立陶宛全境並皈依天主教,於1253年接受教宗諾森四世加冕,建立立陶宛王國,1263年明道加斯被刺殺後立陶宛恢復成多神信仰的立陶宛大公國,14世紀時為歐洲最大的國家,領土範圍包括今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波蘭和俄羅斯的一部分。 1569年立陶宛與波蘭確立盧布林聯合,共組波蘭-立陶宛聯邦,18世紀晚期波蘭被列強瓜分,聯邦瓦解,立陶宛土地大部分被俄羅斯帝國併吞。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立陶宛共和國在1918年2月16日簽署立陶宛獨立法案宣布獨立,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先後被蘇聯納粹德國佔領,1944年德國敗退後再次被蘇聯佔領英語Soviet occup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 (1944),立陶宛民眾以游擊隊對抗蘇聯,一直持續至1950年代。 1989年,立陶宛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民眾進行了波羅的海之路人鏈示威活動,以抗議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的佔領。 1990年3月11日(蘇聯解體前一年),立陶宛通過復國法案,成為第一個自蘇聯獨立的加盟共和國。

立陶宛是北歐理事會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委員會聯合國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歐投資銀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申根公約歐元區等國際機構組織的成員國,立陶宛屬於高收入經濟體並為高人類發展指數國家。


特色條目

波蘭立陶宛聯邦波蘭語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立陶宛語Abiejų Tautų Respublika),簡稱波蘭立陶宛波蘭語Rzeczpospolita),1791年後稱作波蘭聯邦,是一個存在於14-18世紀,位於東歐中歐政合國。由「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在1569年經過盧布林聯合而結為一國,這個國家是「一個國王之下的共和國」,其面積和人口都位於歐洲的前列。

波蘭-立陶宛呈現出超前性和多元性,以當時少有的宗教自由和對農奴的寬容而聞名,波蘭享有當時世界比例最大的選民人數,還和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並列為16-18世紀猶太人唯二的避難所,這讓歐洲史學家習慣稱波蘭-立陶宛為「最尊貴共和國」的名號。

它的許多特點體現出它在當時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國家:整個聯邦的政治制度被稱為波蘭選王制,是貴族共和制選舉君主制的混合,法律與由眾議院貴族控制的議會限制君主的權力,這種制度是現代民主制及聯邦制的先驅。該聯邦的兩個主體國家:波蘭王國立陶宛大公國在原則上是平等的,雖然波蘭並沒有強制對立陶宛實行過同化政策,但波蘭王國因為經濟、軍事、文化方面的優勢較強而成為實際上的統治者。立陶宛大公國在一開始保有相當大的獨立性,不過經過時間的推移,立陶宛的貴族在語言和文化上自動被波蘭化,以至於波蘭立陶宛聯邦對「立陶宛」這一概念的認同逐漸消亡。

波蘭黃金時代的幾十年後,聯邦在17世紀中期遭遇政治混亂期,國勢江河日下,直到1772年開始被三大強鄰奧地利普魯士王國俄羅斯帝國三度瓜分,最後於1795年亡國。在聯邦的滅亡前夕,它經歷重大改革,其中包括編纂《五三憲法》這個現代史上第二悠久的成文憲法。


精選傳記

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Tadas Ivanauskas,1882年-1970年)是立陶宛的一位動物學家,為立陶宛大學(今維陶塔斯·馬格努斯大學)的建立者之一,立陶宛科學院院士,並建立了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動物學博物館、考那斯動物園(今立陶宛動物園)、考那斯植物園(今維陶塔斯·馬格努斯大學植物園英語Vytautas Magnus University Botanical Garden)、文特角英語Ventė Cape鳥類繫放站與祖文塔斯保護區等自然科學機構。

伊瓦納斯卡斯出生於維爾納省利德斯基縣英語Lidsky Uyezd(今屬白俄羅斯),靠近立陶宛、白俄羅斯與波蘭交界處,其父萊奧尼達斯·伊瓦納斯卡斯立陶宛語Leonardas Ivanauskas是講波蘭語的立陶宛人,且為業餘的博物學愛好者。1903年伊瓦納斯卡斯於聖彼得堡皇家大學英語Saint Petersburg Imperial University(今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修習自然科學,此時期從來自立陶宛的同學處習得立陶宛語。1918年與妻子霍諾拉塔回到立陶宛開設了一間學校,後擔任立陶宛農業部的顧問,參與創立立陶宛大學,1929年成為動物學系的系主任。1940年至1941年伊瓦納斯卡斯曾短暫任教於維爾紐斯大學,1945年至1950年任立陶宛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所長,1946年至1956年再度到維爾紐斯大學擔任動物學系系主任,1954年至1970年於考那斯醫學院(今立陶宛醫學院英語Lithuanian University of Health Sciences)擔任教授。

1941年伊瓦納斯卡斯獲選為立陶宛科學院院士,1946年,伊瓦納斯卡斯獲頒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1982年,立陶宛科學院設立了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獎以紀念他的貢獻。

分類


精選圖片

斯泰爾穆神木英語Stelmužė Oak,是一棵位於立陶宛東北部村莊斯泰爾穆英語Stelmužė神木,品種為夏櫟,樹齡約2,000歲,是立陶宛最古老的夏櫟樹,於1960年列為自然紀念物

Photo credit: Algirdas Svid

你知道嗎?

歡迎參與

條目請求:
需要擴充或翻譯的條目:
需要專家關注

相關專題

WikiProjects
立陶宛專題

此專題是旨在協調立陶宛相關條目的翻譯與撰寫,和相關的討論。

有關主題

什麼是維基專題?

主題

維基媒體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清除伺服器快取